首页 资讯 正文

传承十九载 浙江嘉兴如何共庆“我们”的端午?

体育正文 128 0

传承十九载 浙江嘉兴如何共庆“我们”的端午?

传承十九载 浙江嘉兴如何共庆“我们”的端午?

中新网嘉兴5月30日电(黄彦君)广场上,随处可见创意民俗(mínsú)集市(jíshì)、文艺演出;河道里,龙舟竞渡翻起层层水花;大街小巷的(de)粽子、香包、五彩绳等“拉满(lāmǎn)”节日仪式感……近来,在浙江省嘉兴市,端午民俗文化节热闹开场。 嘉兴是马家浜文化(wénhuà)的发祥地,具有7000年的水稻种植史、2500多年的粽子发展史,是端午文化、运河(yùnhé)文化、吴越文化的集大成之地(zhīdì),粽子产量、产值、销售收入均居全国第一。 2025年,嘉兴(jiāxīng)端午民俗文化节进入第十九个年头,全国“我们的节日·端午”主题示范活动落地(luòdì)嘉兴,推动该地端午民俗文化节影响力再(zài)上新台阶。 端午将至,嘉兴子城广场特色(tèsè)集市吸引民众。黄彦君 摄 眼下,嘉兴如何以一场全民共绘的文化(wénhuà)长卷,诠释“我们的节日”这一(zhèyī)主题? 从文化地标到全民舞台(wǔtái),传统节俗在江南水乡迸发全新生命力。 作为端午节必不可少的竞技项目,嘉兴龙舟自古(zìgǔ)闻名遐迩。 连日来,在嘉兴市各区县,形式各异的龙舟(lóngzhōu)比赛(bǐsài)(bǐsài)陆续上演:海宁长安龙舟拔河赛、桐乡崇福大运河龙舟赛、平湖浙沪龙舟斗牛赛、嘉善长三角龙舟赛、海盐花船龙舟赛、踏白船表演等,各式龙舟比赛巧妙与地方(dìfāng)特色结合,将传统龙舟“划”出新味道。 在嘉兴市嘉善县,来自南非的“洋桨手”王伟(Stephanus)正在备战长三角龙舟赛。王伟自幼擅长(shàncháng)水上运动,来到嘉善工作后,他偶然间在网络上看到中国传统(chuántǒng)龙舟比赛,便主动联系(liánxì)该地(gāidì)罗星街道龙舟队,成为其中一员。 “龙舟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。龙舟赛不仅关乎竞争(jìngzhēng),还关乎对传统的(de)尊重与传承。”王伟说,最吸引他的,是中国龙舟中的“文化味”。 5月29日,嘉兴子(zi)城广场,各式各样(gèshìgèyàng)的端午香囊吸引民众驻足。黄彦君 摄 折斗、装米、定型、缠线……在嘉兴各地,一场场指尖上(shàng)的(de)PK——裹粽大赛,吸引着当地少数民族同胞(tóngbāo)、台湾同胞、外国友人和市民踊跃参与。 在嘉兴市秀洲区一场聚集多民族同胞(tóngbāo)的裹粽比赛上(shàng),身穿民族服饰、头盘发饰的壮族同胞杨绍仙格外引人注目。 “在我们老家,过端午节也很隆重。因为老一辈的人认为端午节一到,就预示着夏季的来临,农忙时期也将开启。”杨绍仙(xiān)向(xiàng)大家(dàjiā)展示家乡特有的“四方粽”,寓意长长久久。 不论是三角粽、“四方粽”还是(háishì)竹筒粽、枕头粽,当五湖四海粽子“相遇”,中华儿女的(de)同心情谊亦在其中越“裹”越紧。 当地府南街的端阳大集上,来自温州泰顺的畲族(shēzú)摊主蓝晓露,将家乡的端午传统手工艺品茜草红蛋、畲药香包带到了(le)嘉兴。 “畲族过端午时,小孩子会把茜草煮出来的红蛋佩戴在身上,寓意辟邪去(qù)秽;我们还会采摘中草药制作香包,象征着吉祥和(hé)祝福。”蓝晓露说,听说嘉兴端午举办民俗文化活动,她特意从家乡(jiāxiāng)赶来,希望将畲族传统手工艺品介绍给(gěi)更多人。 朱炳仁铜、云南(yúnnán)甲马画、本草香囊……行走于(yú)端阳大集,仿佛步入了一个小型民俗文化展览馆。据悉,现场汇聚来自江西、云南、福建(fújiàn)、浙江等地的50家特色文化摊位,创意产品引来游客如潮。 5月29日,游客与身着端午特色装扮的(de)表演者合影。黄彦君 摄 另一侧,机器狗舞狮、AI“复活”历史名人共度(gòngdù)端午等科技元素让(ràng)传统文化打破时空限制,文化科技齐发力,千年文脉有了新传承。 “本届嘉兴端午民俗文化(wénhuà)节在设置上突出(tūchū)‘文化+’概念(gàiniàn),通过‘文化+民生’丰富(fēngfù)民众体验、‘文化+旅游’激活节日经济、‘文化+科技’助力文脉传承,突出民众获得感和参与感,让大家都能沉浸其中,共享文化盛宴。”嘉兴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杨波说。(完)
传承十九载 浙江嘉兴如何共庆“我们”的端午?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