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正文

曲阜东站拾金不昧 失物重归暖人心

体育正文 233 0

曲阜东站拾金不昧 失物重归暖人心

曲阜东站拾金不昧 失物重归暖人心

明朝洪武初年(nián),安徽凤阳人陈镛任平山卫指挥佥事,守御东昌。洪武五年(1372年),为加固聊城(liáochéng)城防(chéngfáng),由他主持将原聊城土城改建为砖城(zhuānchéng)。为“窥敌望远”,又主持以修城所余砖石木料,于城中央(zhōngyāng)建楼一座,洪武七年(1374年)完成(wánchéng),起名“余木楼”。明弘治九年(1496年),吏部考功员外郎李赞登楼时,东眺五岳之尊的泰山(tàishān),遂以“近鲁有光于岱岳”为由,更名为“光岳楼”。全面(quánmiàn)抗战爆发后,因为聊城保卫战(bǎowèizhàn)赋予了光岳楼救亡图存、抵御外侮、光耀河山新的意义。一个个抗战的英雄、一场场英勇的战斗,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书写了不朽的篇章。 光岳楼南200米的殷家园子里曾经有个状元府。那是康熙(kāngxī)六十年(1721年)状元邓(dèng)钟岳的府邸。邓钟岳曾书“太平楼阁”匾额(biǎné),这或许是对(duì)过往300多年安静岁月(suìyuè)的回望,也或许对未来天下太平的期许。此匾额悬挂至今,每天(měitiān)都看着太阳从东方升起。200年后,有一个叫做邓延熙的后人延续了他的理念和希望,不仅以文报国,而且甘洒热血于抗日战场,捐躯为国。 邓(dèng)延熙出生于1919年,家里虽(suī)不富裕,但仍(réng)不遗余力供他读书(dúshū)。先是在家读私塾,而后就读于聊城县立第一小学、山东省立第三师范附属小学。读书给邓延熙增加了革命斗争的本领。九一八事变后,年仅12岁的邓延熙带领同学上街宣传抗日、抵制日货。 邓延熙在斗争中以笔为刀枪,以报刊为战场。1933年他考入(kǎorù)山东省立第二中学,创办进步刊物《青鹤》,发表散文诗《一个战士的死》等(děng)文章,在报刊宣传抗日。1936年考入济南省立第一(dìyī)师范,参与学生抗日救亡,响应(xiǎngyìng)“一二·九”运动。 “七七事变”后,邓延熙(yánxī)返回聊城。范筑先在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下,组织各种抗日(kàngrì)群众团体。其中(qízhōng)的聊城青年(qīngnián)救国会以广大爱国青年为主体组成,邓延熙担任负责人。他们(tāmen)深入城乡宣传抗日,组织青年参军参战,为抗日部队筹集粮食衣物,为鲁西北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,他的工作得到了党组织高度认可。1938年9月(yuè),经中共鲁西北特委选送,邓延熙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(xuéxí)。1939年1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,并出席了党中央党的活动分子代表大会。此时,邓延熙还是一个不满20岁(suì)的青年。 1940年春,邓(dèng)(dèng)延熙正式开始军旅生活,被分配到八路军一一五(wǔ)师(shī)三四四旅六(sìlǚliù)八七团政治部工作。同年秋,为了增强华中抗日力量,打破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和进攻,中共中央指示八路军抽调兵力南下增援新四军。邓延熙随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五纵队一支队挺进盐阜地区。 1941年1月,皖南事变爆发(bàofā)后,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,在盐城设立新四军军部。重新组建后的新四军第三师由(yóu)黄克诚任师长兼政委,活动于苏北(sūběi)地区。邓延熙也由八路军整编为(wèi)新四军,任第三师七旅二十一团三营教导员(jiàodǎoyuán),兼任盐城县(xiàn)十四区区委书记(化名“白果”),公开身份为民运大队长。他察民情、打鬼子、除汉奸,每项工作都很出色。下乡工作时,他和(hé)群众一起吃糠咽菜,从不搞特殊化,被(bèi)称为“庄户人的好领导”。有一次,三师二十团三营准备进攻上冈敌人据点,白果主动(zhǔdòng)承担侦察敌情的任务。由于情况准确,这次战斗顺利成功(chénggōng),击毙一名日军分队长。1941年6月10日傍晚,白果亲自率领区队绕道潜入上冈,将汉奸章万和、查保全逮捕法办,为当地(dāngdì)群众除去一大祸害。 1941年8月22日,日伪军向十四区(qū)的西吉庄、尖墩一带发动大规模扫荡,企图围剿当地(dāngdì)抗日武装,双方力量敌众我寡。次日凌晨(língchén),战斗打响。激战两小时后(hòu),因伤亡惨重,白果命令部队突围。他和区长李甲、三营营长何玉祥率部阻敌(zǔdí)。当部队撤至尖墩五汊口时,被河水挡住去路。由于敌人逼近(bījìn),白果等人决定泅水过河。但是,白果不会游泳。在骑牛渡河时,不幸(bùxìng)溺水牺牲,年仅(niánjǐn)22岁。战斗结束后,白果被就地安葬,没回家乡。正可谓:青山处处埋忠骨,何须马革裹尸还。 1942年,盐城(yánchéng)地方(dìfāng)政府将牺牲地命名为“白果乡(xiāng)”,后陆续设立白果公社、白果小学、白果社区(shèqū)等。1967年建湖县冈西镇修建白果烈士陵园,如今已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根据家人意愿,1973年白果的部分骨灰迁回聊城,两地共同(gòngtóng)召开追悼大会,其事迹由两地人民(rénmín)共同铭记。他是聊城市革命烈士陵园安葬的唯一一位新四军烈士。 文武兼修的(de)白果(báiguǒ),视死如归,敢于和敌人血战到底的精神,永远鼓舞着我们砥砺前行。正是:“生于聊城,遇难盐城,二城人民悼(dào)烈士;投身革命,献身革命,革命群众念英雄”。 从光岳楼东行600米是金方昌烈士故居。影壁上“严刑利诱奈我何,颔首流泪非丈夫”14个大字赫然入目,面壁(miànbì)之时顿觉(dùnjué)一股凛然之气扑面而来。这是金方昌在大牢里蘸着自己鲜血写就(jiù)的明志诗句。 1921年6月,金方昌(chāng)出生于(shēngyú)聊城步云阁街的一个回族家庭,比邓(bǐdèng)延熙小两岁。此时,既是中国处于内忧外患,民族危亡之际,也是中国共产党即将横空出世的前夜,这也是金方昌人生中的第一次“政治偶遇(ǒuyù)”。人生中的偶遇,孕育着未来的必然。 对于金方昌来说,这个必然(bìrán)事件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(gòngchǎnzhǔyì)而献身的理想。他以19岁的短暂(duǎnzàn)生命,在晋察冀边区的抗日烽火中书写了壮丽篇章。 金方昌父亲金庆兰炸过(jīnqìnglánzhàguò)油条,开过油坊,后来经营了一个摄西书局。金庆兰从小没有上过学,饱受没有文化的难处。因此,他节衣缩食(jiéyīsuōshí)也坚持供子女读书。金方昌勤奋好学,把“自勉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。他喜欢写作,在学校的《生活园地(yuándì)》上经常发表文章。金方昌在课余时间经常在父亲的书局帮工(bānggōng),接触到很多(hěnduō)进步书籍,受到了革命启蒙教育。在聊城(liáochéng)省立第三中学(zhōngxué)期间,深受进步思想熏陶。1935年(nián),北平“一二・九”运动爆发后,他与聊城学生积极响应,投身抗日救亡宣传。 1937年“七七事变”后,华北沦陷。金方昌随胞兄金默生到济南一中上学。金默生这时已是地下共产党员。在哥哥的教育带领下,金方昌积极参加散发传单、送信、放哨等(děng)抗日救国(kàngrìjiùguó)活动。他还参加了农村宣传队,去(qù)济南南部山区(shānqū)进行抗日宣传。在抗日救亡运动的锻炼(duànliàn)中,金方昌迅速成长起来,不久便加入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。 因为战略地(dì)位重要,煤炭资源丰富等(děng)(děng)原因,山西成为华北抗战的(de)堡垒(毛泽东语)。八路军三大主力师(shī)115师、120师、129师东渡黄河,进入山西抗日前线。115师取得平型关战役的胜利(shènglì),打破了(le)“日军不可战胜”的神话;120师取得雁门关伏击战的胜利;129师取得夜袭阳明堡机场等一系列辉煌战果,有力(yǒulì)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(xiāozhāngqìyàn)。八路军陆续建立(jiànlì)了晋察冀、晋冀鲁豫、晋绥等抗日根据地。国民党军在山西也进行(jìnxíng)了一些积极的防御作战,如忻口战役,歼敌二万余。阎锡山(yánxīshān)出于“自存与自固”的目的,提出了“守土抗战”“牺牲救国”的口号,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特殊形式的统一战线。1936年9月18日,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成立,阎锡山担任会长。牺盟会成立后,以多种方式推动抗日救亡。阎锡山还组织成立了抗日民族革命大学,1937年底在运城成立了第二分校。 “恨不抗日死,留作今日羞。国破尚如此,我(wǒ)何惜此头。”热血青年金方昌誓言(shìyán)要到“中流击水”。他(tā)随金默生奔赴了(le)山西抗战最前线。1937年11月(yuè),他考入抗日民族革命大学第二分校(fēnxiào)。他刻苦学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,逐步树立了共产主义人生观。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他立下誓言:“愿为(wèi)民族解放事业流尽最后一滴血。”1938年8月,金方昌被党组织派往晋察冀边区,分配到山西代县牺盟会担任秘书。 1938年秋,金方昌被派到城南赵家湾区担任区委书记(qūwěishūjì)。他(tā)经常头缠白毛巾,白天帮老乡放羊、打柴、种地,晚上走家串户宣传党的(de)抗日救国方针政策,得到了群众信任和赞扬,都亲切地叫他“我们(wǒmen)的小金同志”。1939年冬,金方昌到抗日形势最严峻的城关一区(yīqū)任区委书记。次年初,又任中共代县县委委员、宣传部长兼一区区委书记。金方昌白天带领(dàilǐng)群众务农(wùnóng),晚上带领民兵割电线、埋地雷(dìléi),骚扰敌人据点。百团大战期间,给部队送粮。山高路远,金方昌负责的一区条件尤其艰难(jiānnán)。但每次送粮任务完成的都很好。1940年8月24日,金方昌在写给金默生的信中说(shuō):“在代县开辟工作的经验就是,改善人民生活是发动基本群众抗日积极性(jījíxìng)的有力武器。边区的每一个角落都轰轰烈烈地开展着民主(mínzhǔ)运动,我们都亲身尝到新民主主义的味道,谁(shuí)说老百姓不懂民主?谁说老百姓不管国家大事?叫他来晋察冀看一看,这里的区代表、县议员不是老百姓选的吗?”此时,金方昌已经是一个坚定(jiāndìng)的共产主义者了。 1940年11月,日军对晋察冀边区发动大规模“扫荡”。金方(jīnfāng)昌奉命督运公粮。22日夜,他与区自卫队队长周(zhōu)致远等5人在(zài)大西庄村西山洞休息时,因汉奸(hànjiān)告密,遭200余名日伪军包围。他接连(jiēlián)击毙两个敌人后,和周致远边打边向村北撤退。子弹用尽(yòngjǐn),他便将手枪和随身携带的文件埋在路旁的沟里。敌人蜂拥而上,金方昌不幸被俘。 敌人(dírén)(dírén)把金方(jīnfāng)昌绑(chāngbǎng)到大(dà)西庄村一棵古树上,用马鞭劈头盖脸地抽打,问他枪藏在哪里。金方昌大声回答:枪留着打日本、打汉奸。敌人又问他,在八路军里干什么?他斩钉截铁地说:抗日!在日本宪兵队审讯时,敌人脱去金方昌的(de)棉裤,在他的膝弯里压上杠子,鲜血染红了碎石子。但他咬紧牙关,一字不吐,直到昏死过去。打手们用冷水把金方昌浇醒后再用鞭子铁尺毒打,一切刑具用完,但只要醒来,敌人得到的只有骂声。无奈,敌人又把他投入水牢。金方昌遭受了惨无人道的酷刑:被打断(dǎduàn)一只胳膊、挖去一只眼睛,遍体鳞伤。但他始终坚贞不屈,痛斥日军罪行,高呼“抗日人民是杀不完的”。在牢房墙壁上,他用手蘸着自己(zìjǐ)的鲜血写下“严刑利诱奈我何,颔首流泪非丈夫”的诗句,激励战友坚持(jiānchí)斗争。他在烟盒上给县委写下绝笔信:“我被捕,但没有任何对革命(gémìng)不忠诚的地方(dìfāng)……牺牲是为了革命,没有什么,这是革命成功的代价。”在被押往刑场的路上,面对赶集的人群,金方昌不停地高喊(gāohǎn):“抗日的人民是杀不完的,我们死也(yě)要勇敢(yǒnggǎn),绝不给强盗下跪!”还高喊“打倒日本帝国强盗,中华民族解放万岁!”金方昌英勇(yīngyǒng)就义(jiùyì)时还不满20岁。 金方昌牺牲(xīshēng)后,晋察冀边区政府授予他“模范党员”称号,并将大西庄村改名为“方昌村(fāngchāngcūn)”。方昌村设立了纪念亭(jìniàntíng)和纪念碑(jìniànbēi)。1954年,其遗骨移葬晋冀鲁豫烈士陵园,聂荣臻元帅题词“抗日(kàngrì)民族英雄金方昌烈士永垂不朽”。2014年,他入选民政部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录。 金方(jīnfāng)昌视死如归(shìsǐrúguī)的革命精神至今仍在传承(chuánchéng)。聊城市革命烈士陵园有他的事迹展览。古城区(gǔchéngqū)建立了金方昌烈士故居,复原其故居场景,陈列珍贵文物。他的事迹被改编成(chéng)戏剧、连环画等(děng)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。金方昌生命是短暂的,给人们的启示是深刻的:灵魂里有黄金的人,不会贪恋现实世界的功名利禄,他们会不惜一切捍卫自己的理想信念,哪怕以生命为代价。 光岳楼东北侧是范筑先烈士纪念馆,为光岳楼增添了英雄之气概(qìgài),浩然之风骨。纪念馆院内(yuànnèi)矗立着两块石碑。一是邓小平题写“民族英雄范筑先殉国(xùnguó)处(chù)”。范筑先毅然决然在聊城坚持抗战,屡屡建功,被称为铁血将军,影响极大。上海淞沪会战纪念园也(yě)有其(qí)誓死抗日(kàngrì)的(de)版画。另一块是由聊城市人民政府所立“鲁西北青年抗日挺进大队殉国烈士纪念碑”。鲁西北青年抗日挺进大队的第一任队长是范筑先的二儿子范树民。一对父子,共同抗日,两个烈士。纪念馆内还展现了范筑先夫人武治国、二女儿范树琨以及其长子范树忠、长女范树莹在抗战时期的足迹。全家抗日,共赴国难,满门忠烈(zhōngliè),美名流传。讲述范筑先举家抗战,要从这(zhè)父子俩分头讲起。 1936年11月,范筑先从临沂来到聊城(liáochéng)任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、保安司令兼聊城县县长。虽为(wèi)国民党地方官员,但坚决拥护国共合作(guógònghézuò),联合共产党干部组建抗日武装,至1938年已发展成约6万人的(de)游击部队。到1938年11月15日壮烈殉国,范筑先在聊城只有(zhǐyǒu)短短两年时间,但他举家(jǔjiā)抗日,满门忠烈的事迹却气吞山河,光耀史册。 在纪念馆里,我看到了范筑先那个著名(zhùmíng)的“皓电”: 南京海陆空军大元帅蒋、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均鉴(jiàn): 慨自倭奴入寇,陷我华北,铁蹄所(suǒ)到,版图(bǎntú)易色。现我大军南渡,黄河以北,坐待沉沦。哀我民众,胥陷水火,午夜彷徨,泣血椎心。职忝督是区,守土有责(shǒutǔyǒuzé),裂眦北视(lièzìběishì),决不(juébù)南渡。誓率我游记健儿和武装民众,以与倭寇相周旋。成败利钝,在所不计,鞠躬尽瘁(jūgōngjìncuì),亦所不惜。惟望饷项械弹,时与接济。俾能抗战到底,全其愚忠。引领南望,不胜翘企。 通电中饱含对国家的(de)担忧、对民众的责任;饱含对誓死抗战(kàngzhàn)、人在城在的决心。每个字都掷地有声。 这个通电震动全国。通电把(bǎ)范筑先完全放在背水一战的位置。他也深知,以(yǐ)他区区地方(dìfāng)保安力量,抗击穷凶极恶的日本正规军,肯定是一条(yītiáo)艰险的不归路。因此在电文中还企望能给予军饷枪械诸方面的接济。 通电也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。1937年7月7日(rì),日军制造(zhìzào)卢沟桥事变,标志着抗日战争(kàngrìzhànzhēng)的全面爆发。在日寇入侵,民族(mínzú)危亡的关键时刻,范筑先奉命撤到黄河(huánghé)北岸齐河渡口时,看到大批难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,令他夜不能寐,深感责任重大。当他进一步意识到撤到黄河以南是逃往湖北避难时,共产党员张维翰(zhāngwéihàn)、姚第鸿积极建议召开部署会议。范筑先最后决定“大敌当前,我们(wǒmen)守土有责,不抵抗就撤退,何颜以对乡亲父老?我决心留在(liúzài)黄河以北(yǐběi),守土抗战。”此时的范筑先已经将个人生死系于城垣(chéngyuán)之上。“抗战到底”的誓言,其如金石坠地,铿锵(kēngqiāng)入史。1938年5月1日至6日,第六区政训处召开政治工作扩大会议。范筑先在会上作了《良心抗战、责任抗战、守土抗战》的讲话,再次阐明坚决抗战的意旨。 范筑先部先后在梁水镇、堂邑、南(nán)镇、范县、东阿、济南等战斗战役中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。聊城保卫战是他的最后一次战斗。1938年11月14日上午,日军(rìjūn)(rìjūn)先头部队步炮兵300余人、汽车坦克10余辆,在飞机配合下(xià),逼近聊城近郊。黄昏时分,日军从三个方向进攻东门。范筑先率部激战两个多小时,打退(dǎtuì)日军三次进攻。15日佛晓,范筑先将司令部转移到光岳楼下,此时(cǐshí)攻城日军已经增至(zēngzhì)700余人,再次向东门发起猛攻,范筑先左臂被炮弹炸伤。上午9时,东门失守,范筑先退至光岳楼下继续组织血战(xuèzhàn)。日军飞机扫射时,范筑先腿骨被打断(dǎduàn)。在送往医院途中,范筑先为避免拖累他人撤退(chètuì),在北门附近自戕殉国。下午5时许,聊城被日军占领。经过此战,范筑先和共产党员张郁光、姚第鸿等守城(shǒuchéng)健儿700余人壮烈牺牲。 再说范树民。他是范筑先(fànzhùxiān)的次子。 鲁西北青年抗日(kàngrì)(kàngrì)挺进队是(shì)范筑先为培养抗日后备力量,于1938年成立的一支青年抗日武装(wǔzhuāng)队伍。范树民是第一任队长。他年少(niánshào)英俊,血气方刚,带领队员们积极投身抗日斗争(dòuzhēng)。1938年8月,在范筑先指挥部队围攻济南时,范树民率领挺进队参加战斗。他挑选了60名队员奔往前线。在齐河坡赵庄遭到偷袭,范树民在突围中壮烈牺牲。范树民牺牲后,由他的二姐范树琨接过钢枪,继任挺进队队长,继续(jìxù)领导队伍进行抗日斗争。 面对丧子之痛,范筑先在家与国的关系(guānxì)上他表现得十分旷达开明。 他安慰妻子武治国:“不要(búyào)哭了,这是一件好事。不是树民为国牺牲,别人怎知道我们有这样一个好儿子呢?是咱范家的(de)光荣。” 他鼓舞青年抗日挺进队队员说:“打日本就是要死人,不流血牺牲(xīshēng),怎能换来抗日的胜利(shènglì)?为国家、为民族牺牲,他们的死是光荣的!” 他慰问前线部队时表示:“民儿为国家民族(mínzú)战死疆场(jiāngchǎng),是死得其所。” 他在《抗战日报(rìbào)》发表公开答谢:“此次幼子树民任挺进队长,随军东征,为国捐躯,系属(xìshǔ)军人光荣。马革裹尸,男儿应具夙愿(sùyuàn),既获疆场殉国,死后何憾!” 在纪念馆里,我看到了范筑先给友人的一封(yīfēng)亲笔复信: “自中日战起,弟早打破家庭观念,齐河之役,民儿(mínér)受命,不敢谓求仁得仁,差幸死得其所,伊何可憾。弟又何悲,惟长江形势,日趋紧张,此弟(cǐdì)所万分惦念者也。夫公岂无父子之情,盖爱国心重(zhòng),早置身于度外矣(yǐ)。” 舔犊之情、报国之志,溢于言表。这也为(wèi)三个月后自己殉国埋下(máixià)了注脚。 既然是满门抗日,就不得不提及范筑先其他家人。关于范筑先夫人武治国的资料非常少。范树民牺牲后,从范筑先开导她的情景(qíngjǐng),我们能深刻感受(gǎnshòu)到她是一位深明大义的女子。范筑先在(zài)聊城组建了许多抗日群众团体。邓延熙参加(cānjiā)的青年救国会、金方昌参加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都名列其中。聊城妇女(fùnǚ)救国会也是其中的一支,由武治国担任会长(huìzhǎng)。可惜没有找到到她组织(zǔzhī)开展活动的资料。可以肯定,武治国是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勇敢抗日战士。 范筑先曾先后把自己的长子(zhǎngzǐ)、长女和三女儿送到延安抗日军政大(dà)学去学习。这位国民党专员(zhuānyuán)的子女,竟有好几个是中共抗大毕业生,也是抗战中的一个传奇。 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”。范筑先(fànzhùxiān)以实际行动表达了以家奉国、和日寇(rìkòu)血战到底的坚强决心。 范筑先(fànzhùxiān)(fànzhùxiān)牺牲后(hòu)(hòu),日敌军毫无人性地将其(qí)坟墓掘开摄影后,旋复埋葬。国共两党在重庆和延安分别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,高度评价范筑先的抗战业绩。1941年,在聊城市梁水镇(liángshuǐzhèn)建立了范公祠。1947年1月聊城解放,八路军(bālùjūn)入城时颁布三项命令,第一条就是向民族英雄范筑先墓立正敬礼。新中国成立后,范筑先遗骸由聊城移至(yízhì)邯郸“晋冀鲁豫烈士陵园”。其夫人武治国和儿子范树民也共同安葬于该烈士陵园。一家三口长眠一起,不离不弃。1988年,在聊城市古城区光岳楼下建立范筑先烈士纪念馆。 白果(báiguǒ),金方昌,范筑先仅(jǐn)是光岳楼下抗日(kàngrì)英雄群体的代表。特别是以(yǐ)张郁光、姚第鸿为代表的共产党员,促成国共合作,并肩战斗,前仆后继,做出重大牺牲。缅怀英烈、崇尚英雄,是为纪念过去,也为照亮未来。光岳楼不仅是一个和泰山辉映的建筑物,也是豪气冲天、英雄荟萃的地方。正是:英雄光耀(guāngyào)光岳楼,光岳楼下英气豪。 作者 张玉录 聊城市政协常委 人口(rénkǒu)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
曲阜东站拾金不昧 失物重归暖人心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